中国历史第46讲 南宋(3)

本课程录像回放

1235年蒙古入侵南宋,南宋军民拼死抵抗,直到1276年临安府被攻占,南宋名存实亡。1279年崖山海战宋军彻底战败,陆秀夫背着宋末帝赵昺跳海而亡,南宋覆灭。

蒙古灭夏

保义元年(1226)成吉思汗以夏献宗没有履约为由,兵分东西向西夏夹攻,此即蒙古灭西夏之战。成吉思汗率主力部队至兀剌孩城(内蒙古乌拉特中后旗西)西进攻陷黑水城,又迂回进军贺兰山(宁夏银川西北)。西路军借道西州回鹘,陆续攻陷沙州、肃州与甘州。至此河西走廊全数沦陷。夏献宗忧患而死,由其侄南平王李睍继位,即夏末帝。

同年八月,成吉思汗率军攻占应理(宁夏中卫)。而后分兵攻陷夏州,主力包围灵州。夏末帝派嵬名令公率军救援,双方于冻结的黄河决战,最后城陷被杀。蒙军包围中兴府,并且分兵南下攻陷积石州(青海循化)、西宁(青海西宁)等西夏领地,并驻夏六盘山。西夏只剩中兴府,保义二年(1227)夏末帝在中兴府被围半年后投降蒙古,西夏亡。成吉思汗此时已病死六盘山,但密不发丧,以免西夏反悔,拖雷按照成吉思汗遗嘱杀夏末帝。蒙军攻陷中兴府后展开屠杀,宫室、陵园付之一炬。

蒙古入侵

金灭亡之后,南宋没有换来一时的安宁,反而面对更为强大的蒙古。金国灭亡后,蒙军北撤,河南空虚,南宋想趁蒙古退兵之际,收复被蒙古占去的土地,宋理宗意图据关(潼关)、守河(黄河)、收复东京(今河南开封)、西京(今河南洛阳)、南京(今河南商丘)三京,光复中原。

端平入洛

端平元年(1234年)五月,理宗任命赵葵为主帅,全子才为先锋,下诏出兵河南。六月十二日,全子才收复南京(今河南商丘)。七月五日,宋军进驻开封。但由于粮草不济,贻误战机,宋军进攻洛阳时被蒙军伏击,损失惨重。各路宋军全线败退。“端平入洛”宣告失败,宋军在此役中损失惨重,大量精兵与物资付诸流水,也为之后蒙古侵宋提供借口。

钓鱼城之战

宝祐六年(1258)七月,蒙哥汗统兵4万,号10万,自六盘山(今宁夏境)分兵三路进攻四川,蒙军兵锋直指钓鱼城。

是年2月初,蒙哥汗下达总攻令。蒙古大军将城池团团围住,并同时在7座城门发起攻击。钓鱼城军民在王坚、张珏带领下,凭借山势地形,展开英勇反击。由于蒙军不善水战,且攻城多是仰攻,蒙军多次突击均遭失败。在连续发动数十次进攻后,时至二月底,各路攻城部队依旧屡战屡败。3月,蒙军在此发起十余次战斗,都被钓鱼城守军一一击退。4月22日,大雨初停,蒙军都总帅汪德臣率部发动夜袭,再次被击退。5月初,天气转暖,初夏晴热的气候引得蒙军大量不适,加上连连攻城不克,军士锐气大减。

到7月,天气更加酷暑难耐。蒙军久屯于坚城之下,又值酷暑季节,北方游牧民族本就畏暑恶湿,加以水土不服,导致军中暑热、疟疠、霍乱等疾病流行,情况相当严重,连蒙哥汗本人,也染上了疾病。8月11日,蒙军再次集结队伍,准备发起最后的决战。这天,蒙哥汗亲临城外一处高地,他要登高指挥、统帅全局。蒙哥汗正专注于战事,猝不及防,被突如其来的飞丸击中。数月的激战,到此竟落下帷幕,蒙古军队撤退。一代骄子,就以这样出乎意料的方式殒命在钓鱼城下。

1279年,在历经36年抗战后,钓鱼城依旧屹立于三江之畔,巍然不动。而在此之前,南宋宣告灭亡,困守孤城显然没有意义。最终,谈判后,钓鱼城以和平的方式开城投降。

襄樊之战

1267年,忽必烈下令攻打南宋的重镇襄阳,是为襄樊之战。守将吕文德及吕文焕坚守城池六年。吕文焕,也几次主动出击,力图打破蒙军的包围,但是都没有成功。1269年3月,两淮都统张世杰,率马步舟师最先赶到襄阳,与蒙军在襄阳东南的汉江上进行了一场大战。经过激战,张世杰不敌蒙军,被迫退回。随后赶到的四川安抚制置使夏贵,则利用春季汉水暴涨,以战船将粮衣等物资送入襄阳城内。同年7月,夏贵率5万军队、3千艘战船,再度增援襄阳。此次却遭沿江堡垒蒙军的猛烈阻击,增援未果。

尽管蒙古决定不惜一切代价夺取襄阳,在短短一年之内围困襄阳的蒙军就增至了10万。但是,吕文德在襄阳地区经营十多年,他们凭借襄阳夹汉水,地险城固的有利地形,特别是守备措施充分,物资储备丰富,使得蒙军虽然急切,但也在短时间内根本拿不下襄阳。元军后来采取长期围困的方式不断的缩小包围。特别是元军对于援助襄阳的部队进行痛击,宋军几次增援都以失败告终。这就是所谓后来有名的“围点打援”的战术。这个战术一执行就是三年,等到1273年时,襄阳城已经面临着巨大的困境。特别是元军大举围攻樊城,失陷后,襄阳再无所恃,城中也早已粮柴短缺,士气低落。在这个时候,元朝派人劝降,吕文焕在1273年的二月举城投降,六年的襄阳保卫战结束。

临安陷落

南宋末年,南宋的统治已进入瘫痪状态。德祐元年(1275年)春,蒙元攻克军事重镇安庆和池州,威逼建康,长江防线崩溃。朝野大震,各界都冀望贾似道能出征,结果宋军大败。贾似道被贬,在赴任途中被监押官郑虎臣所杀。德祐元年(1275年)十一月廿日,常州失守,蒙元遂屠城。不久平江也告沦陷,临安人心惶惶。德祐二年(1276年)2月4日,蒙元军攻占南宋行在临安(今杭州),俘5岁的南宋皇帝恭宗。德祐二年(1276年)二月初五,临安城里举行和平受降仪式,赵隰正式退位,但赵隰的哥哥赵昰和弟弟赵昺被大臣保护逃出临安。

崖山海战

至1278年,南宋全境已纳入元朝版图,但是南宋残余势力陆秀夫、文天祥和张世杰等人连续拥立了两个幼小的皇帝(端宗、幼主),成立小朝廷,元军对小皇帝穷追不舍,南宋残余势力不断逃亡至南方。景炎三年(1278年)春,南宋朝廷抵达雷州。四月十五日,年仅十一岁的赵昰去世。陆秀夫与众臣拥戴赵昺为帝,改元祥兴(1278年)。逃至新会至南海一带。文天祥在海丰兵败被俘,张世杰战船沉没,在蒙军猛攻下,雷州失守,小朝廷迁往崖山。蒙元将领汉人张弘范领军紧追在后,对崖山发动总攻,宋军无力战斗,全线溃败,史称崖山海战。走投无路的南宋终于在1279年3月19日,随着赵昺随陆秀夫及赵宋皇族八百余人集体跳海自尽,许多忠臣追随其后,十万军民跳海殉国,至此南宋彻底灭亡。

崖山之后无中国

崖山海战极为惨烈,据估算,宋军在此役中阵亡十万,海上都是尸体。宋朝覆亡,厓山海战中国整个精英阶层全部殉国,一脉相承数千年的中华文明由此产生断层,其影响深远延续至今。古典意义上的中国也随之灭亡,中国第一次整体亡于游牧民族之手。宋朝在经济、文化、科技、农业、工商业、手工业等诸多方面都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巅峰,其成就超过了之前的隋唐和之后的明清,他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没有抑制工商业的朝代,并且极力发展对外贸易。虽然不断的纳贡称臣,但国库岁收依然充裕,终宋一世,只爆发过几次小规模的农民起义。汉文明在宋朝时候,领先世界,富有人文精神,科技发达,也具有抵抗精神。

中国历史第45讲 南宋(2)

本课程录像回放

南宋中后期,政治腐败,奸臣辈出,漠北草原的蒙古部开始崛起。1234年宋蒙联合灭金。

孝宗继位

宋高宗没有生育能力,因此他从太祖的两名后裔赵瑗和赵璩中选择继承人,最后赵瑗胜出。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赵瑗被立为太子,并改名赵昚。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帝海陵王完颜亮南侵,被虞允文在采石之战中击退。此时金国发生内乱,金帝海陵王被杀,金军北返。此事让高宗萌生退意。绍兴卅二年六月,五十六岁的高宗下诏退位,太子赵昚即位,是为孝宗。

采石之战

采石之战为公元1161年(南宋绍兴三十一年),南宋文臣虞允文率领军民于采石(今安徽马鞍山市西南)阻遏金军渡江南进的江河防御战。采石之战是南宋宋军抗金斗争的重要战役之一。此战由文臣虞允文指挥宋军打败金军,使金军未能如愿从采石矶渡江南侵。

十一月八日,中书舍人虞允文刚被委任为参谋军事,派往采石矶犒师,而完颜亮大军亦正图谋由采石矶渡过长江。当时,原来负责督军的主帅李显忠还未赶到,虞允文并非武将,完全可以听随行人的建议逃走,但虞允文执意要抵抗,进至采石矶,遇到残军1.8万人,士气低落,零散坐于路旁,皆作逃遁之计。虞允文立即亲自督师,鼓励士气,把散处沿江各处无所统辖的军队迅速统合起来,沿江布阵。

交战时,因为宋军掩匿山后,完颜亮军开始以为采石矶无兵,等乘船快到了长江南岸时,才措手不及看见宋军列阵相待,但已不能后退,只得前进。宋水军多踏车海鳅船,大而灵活,而金水军船只底平面积小,极不稳便,宋船乘势冲击,就像尖利的钢刀一样,插进金军的船队,把敌船拦腰截断。敌船纷纷被撞沉。敌军一半落在水里淹死, 一半还在顽抗。第二天,虞允文又派水军主动进攻长江北岸的金军渡口。金军船只出港,宋军用强弩劲射,又使用船载霹雳炮(一种用火药弹丸的投石机)轰击,大败金军。

完颜亮见渡江失败,只得退回和州,接着进兵扬州。十一月下旬,在瓜洲渡(今江苏省扬州市古运河下游与长江交汇处)会集水军,准备渡江。完颜亮一度命令金军3天内全部渡江南侵,否则处死,这就促使其内部矛盾激化,为部将完颜元宜所弑。十二月初,东路金军退走,宋军乘机收复两淮地区。

隆兴和议

宋孝宗即位后,改革朝政,力图恢复,南宋相对进入到一个兴盛时期,宋孝宗平反岳飞冤案,起用主战派人士,锐意收复中原。金国也有几次南侵,但大都半途而废,孝宗也进行了北伐,但也未能收复国土。隆兴元年(1163年)四月,宋孝宗令李显忠、邵宏渊等出兵北伐。北伐虽然一度胜利,但由于各路将领不和加上轻敌思想,北伐历时仅二十日就告失败。

之后,孝宗不得已与金和谈,隆兴二年(1164年)十二月,宋、金正式签定和议,史称“隆兴和议”,把原本向金称臣改为叔侄关系,金为叔,宋为侄,岁贡改为岁币,减少贡献,割让秦州及商州,维持疆界。绢贡献由二十五万减至二十万,岁币减至二十万银两。但孝宗仍然念念不忘恢复中原,继续整顿军备。

隆兴和议之后,宋金两国维持了四十年的和平。

蒙古崛起

蒙古族是我国北方的一个古老民族,长期过着游牧生活,受中原王朝唐以及北方强盛的辽金政权管辖。到13世纪初期,蒙古民族共同体形成,已处于国家产生的前夜。蒙古部孛儿只斤家族的铁木真用了10余年的时间,先后征服了蔑儿乞、鞑靼、克烈、乃蛮等部,统一了整个漠北地区。公元1206年春天,铁木真获得尊号“成吉思汗”,建国于漠北,国号“大蒙古国”。

蒙金战争

蒙古与金朝,结怨仇甚久。金朝长期推行残酷的民族压迫政策,使蒙古人对金统治者怨入骨髓。金熙宗时期,成吉思汗的先祖俺巴孩汗曾被金国以反叛罪钉在“木驴”上处死。金世宗时,金不仅要蒙古纳贡,还每3年遣兵向北剿杀,谓之“减丁”,激起蒙古人的怨忿。

1206年铁木真被选为成吉思汗后,蒙古统一,建立蒙古汗国后,成吉思汗即想伐金,一则报祖宗之仇,更主要是逐鹿中原,掠夺财富和扩张势力,以图天下。蒙金战争前后历时24个年头,包括成吉思汗围攻金中都和分兵三路攻掠两河、山东、辽西的作战。其中野狐岭之战不仅决定了蒙金交战双方政权的命运,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此后中国历史的走势与格局。

野狐岭之战是发生于1211年八月,在野狐岭(今河北省张家口市万全区)发生的决定蒙古与金朝双方命运的决定性战役。在这场大型会战及之后1213年的怀来战役中,金国连连挫败,导致金国内部发生弑君政变,加速了金国的灭亡。在这次战役中,成吉思汗指挥十万大军集中打击45万金国大军的中路十万军队,蒙军大胜,金国几乎丧失了所有精锐,从此再也没有能力抵抗蒙古铁骑。

联蒙灭金

金国正面临蒙古的步步紧逼,面临亡国。朝中的对外政策也分成了两派,一派认为应该联蒙抗金;另一派认为应该铭记唇亡齿寒之道理以及海上之盟的教训,援助金国,让金成为宋的藩屏。绍定五年(1232年)十二月,蒙古遣使来商议宋蒙联合夹击金国,由于当时金军主力已在“三峰山之战”被蒙古军歼灭,金国已是亡国之态,宋廷当朝大臣大多赞同联蒙灭金。理宗答应了蒙古的要求,蒙古也允诺灭金之后将河南还给宋朝。

金哀宗得知后,也派使节来宋朝陈述利害,向理宗说明“唇齿相依,唇亡齿寒”的道理,希望联合抗蒙,但即位不久的理宗在国家及民族仇恨和耻辱下,在朝臣的建议下,并没有理会金哀宗的要求,继续伐金。1232年,宋攻下金的郑州及唐州等地。金哀宗在汴京失守后逃往归德,再逃至蔡州。绍定六年(1233年),宋军攻克邓州。端平元年(1234年)五月,蔡州被攻克,金哀宗自缢,金国灭亡。宋将孟珙将金哀宗遗骨带回临安。理宗将金哀宗遗骨带到太庙,以告慰徽、钦二宗在天之灵。

南宋在蒙古族灭亡金国后,失去金国作为屏障,令南宋面临比金更强大的蒙古南下威胁。

中国历史第44讲 南宋(1)

本课程录像回放

南宋(1127-1276年),中国历史上的朝代,北宋覆亡后,宋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幸免于难,赵构于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称帝,国号仍为宋,史称南宋。公元1138年,宋室迁都临安府(今浙江杭州)。 公元1141年,宋、金达成绍兴和议,南宋放弃淮河以北地区,双方以淮河-大散关为界。此后,金国几度南下都未能消灭南宋,南宋数次北伐也无功而返,双方逐渐形成对峙局面。南宋中后期,政治腐败,奸臣辈出,漠北草原的蒙古部开始崛起。1234年宋蒙联合灭金,1235年蒙古入侵南宋,南宋军民拼死抵抗,直到1276年临安府被攻占,南宋名存实亡。

建炎南渡

靖康二年(1127年),死里逃生的赵构從今河北南下到南京应天府(今河南省商丘市)稱帝,改元建炎,重建大宋王朝,是为宋高宗。金国听到高宗即位后,举国哗然,于是金国开始整兵备马准备再度南征。南征的目标就是活捉高宗,称之为「搜山检海捉赵构」。三路大军浩浩荡荡南下,一路势如破竹,金兵一直打到长江北岸。

高宗听说金军一路南下,马上准备逃跑,一路南行。先是過淮河再渡过长江,逃到了镇江。建炎三年(1129年),高宗改江寧府為建康府(今南京市)作為行都。金军一举突破了南宋布置的长江防线,继续向南进军。建炎三年(1129年)十一月,完颜宗弼率金军渡过长江天堑,攻克建康,兵锋直指临安府(今浙江杭州)。面对咄咄逼人的金军,高宗無路可去,又接到金军逼近临安府消息。只好被迫采取入海避敌,高宗从临安逃到越州(今浙江绍兴),再逃到明州(今浙江宁波),最后高宗无奈决定入海避金军主力锋芒。

中兴四将

北宋被金攻灭后,康王赵构南渡建立了南宋。南宋建立之初,金兵多次南下,宋朝军民进行了顽强抵抗,遏制了金兵南侵,最终双方订立和议,以淮河至大散关(今陕西宝鸡西南)一线为界,形成了宋金长期对峙的局面,历史上就把这段时间称为宋室的“中兴”。

刘光世一贯畏惧金军,一有诏令让他到前线,他就设法退避。由于他治军不严,不少流寇、叛军反而投靠他,他的部队在当时人数众多,成为高宗依靠的主力部队之一。

韩世忠,18岁就应募入乡兵。在北宋末及南宋初的抗金战斗中,逐渐升为高级将领。岳飞被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后,韩世忠曾责问秦桧:“‘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乎?”他临终前对岳飞被奸相秦桧害死之事仍然念念不忘。

张俊,16岁入乡兵,从一名普通的弓箭手逐渐成长为高级军官。南宋初年,金军不断大举南下,高宗时常仓皇出逃。张俊多次率部将顽强抵御,功绩卓著。后来张俊与秦桧合谋制造岳飞谋反的冤狱。

岳飞,北宋末入行伍,南宋初经过大大小小的战役,逐渐成为独当一面的大将。他是“中兴四将”中最年轻、资历最浅、最晚建节的高级将领。岳飞指挥郾城、朱仙镇大捷后,宋军逐渐掌握战争主动权,一路追击金军,而正当岳飞大获全胜,宋朝原首都开封收复在即时,宋高宗、秦桧却要岳飞班师回朝。结果一代名将最终以“莫须有”的罪名被赐死于大理寺狱,年仅39岁。

黄天荡之战

公元1130年(宋建炎四年),双方在镇江金山下遭遇。金兵因不习水战,韩世忠就利用敌人这一弱点,封锁长江。韩世忠乘指挥水师巨舰迎战金军,这一仗宋军士气倍增,大败金军水师,在宋军追击下,慌不择路驶入建康北死水港黄天荡。宋军只有8000多人,无力一口吃掉10万金军,韩世忠命船队封锁入江水道,想把十万金军活活饿死在黄天荡内。

黄天荡是江中的一条断港,早已废置不用,只有进去的路,没有出去的路。韩世忠见金兵误入岐途,就抓住这一难得的机会,待金兵进去之后,立即率兵封锁住出口。完颜宗弼率金兵被困于黄天荡内,进退无门,眼见十万士卒就要被饿死荡中。完颜宗弼无奈只得张榜立赏,求破宋良策。。果然有一个王姓汉奸跑来献计,说金军可以连夜挖开老鹳河故道,开渠30余里,连通长江,还教兀术用火攻的办法攻击追兵,宋军船大,动力靠帆,如果用火箭烧了船帆,宋军必败。韩世忠准备置敌于死地,他派人打制铁索和铁钩,一遇敌船定要消灭。眼看敌人无计可施,完颜宗弼却集中火箭射船帆,宋军船只被烧毁许多,金兵乘机冲出黄天荡,向北逃过长江,撤回黄河以北地区。

岳飞抗金

岳飞(1103~1142),中国历史上着名的军事家、战略家、民族英雄,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首。他坚主抗金,十余年间,率领岳家军同金军进行了大小数百次战斗,所向披靡。

绍兴十年(1140年)五月,金人撕毁和议,快速攻下河南与陕西,并往南深入。由于宋朝军民抗战英勇,金军在川陕、两淮的进攻皆告失败。七月,金将兀术南攻不利,转攻郾城,被岳飞打败,转攻颖昌,又为岳飞败。岳家军乘胜追击,一直打到距开封仅四十五里的朱仙镇,兀术出逃开封,北方各地义军纷纷响应,以至于金人南望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郾城大捷

由岳飞率领的岳家军数万人,自湖北出发,很快进入河南中部,连败金军,占领军事重镇颍昌府(今河南许昌)。完颜宗弼见岳家军兵力分散,又探知岳飞只带有少量军队驻于郾城(今属河南漯河),决定亲率精锐骑兵一万五千人以及步兵十万,直插郾城,企图一举消灭岳家军的指挥中心。

岳飞集主力于颍昌(今河南许昌)地区,自率轻骑驻守郾城。金都元帅完颜宗弼得悉岳飞率军挺进中原,决定诱岳飞孤军深入,然后集中主力予以歼灭。岳飞将计就计,向金军挑战。七月初八,完颜宗弼率军1.5万直趋郾城,以精骑“拐子马”布列两翼。岳飞以步卒迎战金军精骑,命士卒以麻扎刀、大斧砍其马足;同时令其子岳云率马军精锐直冲金中军,杀伤甚众;部将杨再兴等率骑突阵,斩杀金军近百人,宗弼几被擒,双方激战半日,岳飞军重创金军“拐子马”。

颍昌之战

郾城之战后,岳飞知道金兀术肯定不会善罢甘休,为了能全歼金军主力,岳飞重新部署兵力:首先命统制张宪从陈州进入临颍驻守,又命岳云率领军队增援颍昌。兀术果然率领主力攻打临颍。张宪率部抵达临颍之后,将金军击退。金兀术率领骑兵3万多人直逼颍昌城。颍昌守将统制王贵连同岳云与金军展开了决战。宋军派出800多骑兵,迅速冲入金军步兵队伍中,并用步兵来对付金军两翼的骑兵。双方从早晨一直战到中午,宋军斩杀金军将士5000多人,生俘2000多人,获得战马3000多匹。兀术率领剩下的队伍撤退到开封,不敢再迎战。

金军屡次战败,内部也开始动摇,兀术想要放弃开封,准备撤军北上。岳飞建议向朝廷建议趁机攻取开封,收复中原地区,但南宋朝廷却坚持议和,以十二道金牌召回岳飞。七月二十一日,岳飞被迫撤军,所攻克的州县也得而复失。

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绍兴和议

绍兴和议是南宋与金在1141年订立的和约。宋军在反击金的入侵中已取得一定的胜利,但宋高宗与宰相秦桧唯恐有碍对金议和,解除了韩世忠、张俊、岳飞三大将的兵权,甚至制造岳飞冤狱,使抗战派对投降议和活动无法进行反对。绍兴十一年(1141)双方达成和约:宋向金称臣,金册宋康王赵构为皇帝;划定疆界,东以淮河中流为界,西以大散关(陕西宝鸡西南)为界,以南属宋,以北属金;宋每年向金纳贡银、绢各25万两、匹。绍兴和议确定了宋金之间政治上的不平等关系,结束了长达10余年的战争状态,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

绍兴和议后,宋、金之间维持了二十年的和平,期间双方虽然偶有冲突,但冲突之规模不大,直到1161年金海陵王完颜亮撕毁和约伐宋。

莫须有

莫须有的罪名百就是指凭空捏造的,根本不存在的罪名。“莫须”二字是宋朝人的口语,是“大概”或“也许”的意思。

绍兴和议之后,秦桧唆使其同党向宋高宗呈上一道捏造岳飞抗金时拥兵不救、放弃阵地等许多“罪名”的奏折。此后秦桧再收买张俊、王贵、王俊去诬告岳飞儿子岳云曾写信给张宪,欲与之共同发动兵变。绍兴十一年九月,张宪被捕入狱;十月岳飞、岳云两父子也被骗入狱。已经辞官在家、明哲保身的老将韩世忠忍不住,去问秦桧岳飞何罪,秦桧含糊地回答:“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韩世忠气愤地说:“‘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是年十二月,高宗赐死了岳飞。

中国历史第43讲 北宋(3)

本课程录像回放

金国崛起

金朝是由东北地区的女真族所建立,人民以渔猎为生。唐朝时称为靺鞨,五代时有完颜部等部落,臣属于渤海国。辽朝攻灭渤海国后,收编南方的女真族,称为熟女真,北方则是生女真。辽朝晚期朝政混乱,天祚帝昏庸无能,辽廷不停的索求贡品,并且鱼肉女真百姓。1112年天祚江帝赴春州与女真各族的酋长聚会时对完颜阿骨打等酋长不敬,使完颜阿骨打有意反抗辽廷,他随后出兵统一女真族各族。1114年完颜阿骨打向辽宣战,随后在宁江大捷和出河店之战击败辽军。阿骨打于隔年一月称帝建国,即金太祖,国号大金。

海上之盟

公元1004年,宋真宗与辽签署了澶渊之盟后,宋辽之间维持一段达约一百年的和平。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年),位于辽国东北势力范围内的女真族在完颜阿骨打的领导下反抗辽国的统治,屡败辽军,并建立金国,辽国国势迅速下滑。此时北宋君主宋徽宗与大臣蔡京、童贯认为辽国亡国在即,金国会取而代之,决定联金攻辽,不但可向金以示和好,而且以图收复失去已达二百年的燕云十六州之地。

宣和二年(1120年)宋、金双方商定:金取辽中京大定府,宋取辽南京析津府,辽亡后,宋将原给辽的岁币转纳于金国,金同意将燕云十六州之地归宋朝。由于双方接触都因地理上受辽国阻隔,而需要海上经渤海往来,故称“海上之盟”

金灭辽国

金太祖建国后以辽五京为目标兵分两路展开金灭辽之战。1116年五月东路军占领东京辽阳府,1120年西路军攻陷上京临潢府,辽失去一半的土地。战事期间北宋与金朝定下海上之盟,联合攻打辽朝。1122年东路军攻下中京大定府,天祚帝逃亡沙漠。同时西路军也攻下西京大同府。北宋也派童贯等人多次率军北伐辽南京与燕云十六州,但均被辽军击溃。北宋最后请金军攻下辽南京,北辽亡,至此辽五京均攻下。宋金双方经过协商后,金军给予燕云十六州部分城市,并且获得岁币,然而北宋最后只获得金军洗劫后的一堆空城。

资政通鉴

《资治通鉴》,是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

宋江起义

1119年,郓城发生了一件大事:朝廷要将郓城辖区的梁山泊收为“国有”。之后,在梁山泊打渔为采藕生的渔民,便要按照船只的多少向朝廷纳税。渔民们本来就生活得很是艰难,哪里还有余钱向朝廷纳税?当年11月,宋江揭竿而起,率领36名部属发动起义,并以易守难攻的梁山为根据地,抵抗官府进攻。

1121年初,宋江起义军继续高歌猛进,当年2月,起义军进入江苏。由于江淮乃物产丰饶之地,绝不可沦陷,朝廷立马派出海州知州张叔夜前往劝降。张叔夜个人拥有丰富的军战经验,在宋江即将攻打海州前,他便积极备战,并派出暗哨以监视宋江动向。当宋江的起义军发起攻势时,张叔夜命令部队佯装逃跑,引诱宋江起义军上岸。而宋江他们被胜利冲昏了头,以为敌人兵败逃跑,便想着乘胜追击,不料上岸后便中了圈套,被兵队包围。宋江进退两难,只好投降。张叔夜仅仅用了3个月时间,就把起兵两年多的宋江起义平息了。

水浒传

《水浒传》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主要描写的是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条好汉在山东梁山泊聚义的故事。全书通过描写梁山好汉反抗欺压、水泊梁山壮大和受宋朝招安,以及受招安后为宋朝征战,最终消亡的宏大故事,艺术地反映了中国历史上宋江起义从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全过程,也揭示了起义失败的内在历史原因。

方腊起义

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方腊在南方起兵造反,利用摩尼教,笼络了不少追随者,人数达几十万,声势浩大,连续攻下杭州、歙州等六州五十二县,一时间,整个东南地区为之震动。随后方腊很快就建立起一个横跨今天江西、江苏、安徽、浙江四个省的政权。

宋徽宗命童贯为宣抚使率军十五万前往镇压,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二月,宋军包围方腊起义军控制的杭州,方腊亲自指挥抵抗,由于城中缺粮,起义军被迫撤出杭州。杭州失守后,形势急转直下,起义军开始节节败退。睦州、衢州先后失守,方腊带着人退到青溪县。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八月二十四日,方腊被杀。轰轰烈烈的方腊起义失败。

靖康之变

宣和七年(1125年),金兵分两路南下攻宋,很快占领三州及幽云各州,直指宋都。赵佶吓得立刻传位其子钦宗,逃到江南。钦宗患得患失,在战和之间举棋不定。后来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启用李纲来保卫东京。虽然一度取得了胜利,但是金朝并未死心,二度南下。

金军于靖康元年(1126年)二次南下。九月,太原沦陷。十一月,开封外城沦陷,金军逼迫钦宗前去议和。闰十一月卅日,钦宗被迫前去金营议和,三日后返回。金人要求索要大量金银。钦宗因此大肆搜刮开封城内财物。开封城被金军围困,城内疫病流行,饿死病死者不在少数。金人又迫使钦宗亲往议和,将其扣押,再以放还为条件勒索财物,但宋朝已拿不出其所需的财物,将徽宗及皇室成员押往金营。

靖康二年(1127)二月六日,徽、钦二帝被金太宗所废,贬为庶人。金朝掠走北宋宫厅几乎所有皇室成员和财宝后,这就是历史上的“靖康之变”,北宋由此灭亡。徽宗被封为昏德公,钦宗被封为重昏候。最后两人皆客死异乡五国城。

靖康二年,宋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因为被委派为河北兵马大元帅出外招兵而免于此难,不久在应天登基,金兵继续追杀,他逃到了扬州,后来又被逼无奈,出海逃亡,最后在临安(今杭州市)落脚,暂时稳定下来。之后建立了南宋。

中国历史第42讲 北宋(2)

本课程录像回放

契丹崛起

“契丹”可解为“镔铁”,乃民族之号;“辽”则国号,得名于辽水。

契丹源于东胡鲜卑。五代时契丹的首领耶律阿保机乘中原内乱统一各部,于907年2月27日即可汗位。他先后镇压了契丹贵族的叛乱和征服奚、室韦、阻卜等部落,并且握有蒙古地区的产盐区,在军事与经济方面都十分强盛。916年3月17日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即辽太祖。

辽太祖一直有南征中原的意图,然而于攻灭渤海后的隔年,在回师途中病倒,最后去世。他的妻子述律平宣布摄政,以次子耶律德光总揽朝政,屠杀政敌数百人以稳定政权。927年十一月,耶律德光在述律平的支持下即位,即辽太宗。930年,辽太宗统一了契丹。

澶渊之盟

公元1004年秋(宋真宗景德元年),辽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有的大臣主张避敌南逃,宋真宗也想南逃,因宰相寇准的力劝,才至澶州督战。宋军坚守辽军背后的城镇,又在澶州(河南濮阳)城下以八牛弩射杀辽将萧挞览。辽由于自身原因,很早就通过降辽旧将王继忠与北宋朝廷暗通关节。宋真宗也赞同议和,派曹利用前往辽营谈判,于十二月间(1005年1月)与辽订立和约:辽宋约为兄弟之国,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宋辽以白沟河为边界。因澶州(河南濮阳)在宋朝亦称澶渊郡,故史称“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是北宋与辽经过多次战争后所缔结的一次盟约。对于北宋来说,“澶渊之盟”是个平等的合约,微不足道的岁币换得长时间的和平,可以将主要的精力实力放在内政建设和西北的战事上。对于辽来说也是一个很合适的条约,当时的辽内部暗流涌动,及时从南方宋政权的纠缠中脱身是明智之举。从整个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来看澶渊之盟有其积极的一面它结束了辽宋之间几十年的战争,使此后辽宋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的状态,有利于边境地区的生产和发展,从长远来看,也有利于中国各民族的发展和融合。

西夏崛起

西夏(1038年-1227年),是中国历史上由党项族建立的一个朝代。

党项族原居四川松潘高原,唐朝时迁居陕北。因平乱有功被唐帝封为夏州节度使,先后臣服于唐朝、五代诸朝与宋朝。夏州政权被北宋并吞后,由于李继迁不愿投降而再次立国,并且取得辽帝的册封。李继迁采取连辽抵宋的方式,陆续占领兰州与河西走廊地区。1038年11月10日李元昊称帝建国,即夏景宗,西夏正式立国。

宋夏战争

李元昊称帝之后,宋廷上下极为愤怒,双方关系正式破裂。此后数年,元昊相继发动了三川口之战、好水川之战、麟府丰之战、定川寨之战等四大战役,歼灭宋军西北精锐数万人。并在延祚七年(1044),在河曲之战中击败携10万精锐御驾亲征的辽兴宗。此时,西夏总兵力约50万人。

宋夏战争一直到1044年才平息。双方签订庆历和议,宋朝承认西夏的割据地位,给予若干财物茶叶,封夏景帝为夏国主。西夏对宋称臣,但对内依旧称帝,实际上仍然是独立的国家。

好水川之战

公元1041年2月李元昊亲率10万西夏大军,经过充分准备,发挥远距离袭击战的长处,向宋军猛然发动进攻。

怀庆路马步军副总管任福亲自带领3万余人的军队,到达怀远城,正遇上镇戎军西路巡检常鼎与西夏军队战于张义堡南,杀死几千西夏军队,西夏也不断增援。任福军赶到当地支援赶来支援,于是夏军佯败,任福不知是计,随尾追击。宋军由于长途追击,粮草不继,人困马乏,饥渴交迫。追至好水川,李元昊已将10万精锐部队埋伏在好水川口。宋军发现路上摆着不少封闭的泥盒子,里面发出咕咕的叫声,用手一拍,里面有跃动之声。这令士卒们觉得很奇怪,便将盒子砸开,装在里面的鸽子受惊腾起,直飞谷顶,这正是宋军进入埋伏圈的信号。顿时,10万人马一起从山头出击,元昊在山头以二丈多长的军旗作为指挥的标志。宋军左冲右突,终不得脱险,从清晨酣战到晌午,任福和一批将领及大批战士先后战死。这次战役,宋军溃败,宋军将士战死1万余人。

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王安石变法,指北宋大臣王安石推动的、并由宋神宗推行的新政,旨在消除北宋建国以来积弊的一场改革。新法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国库的收入,但是在施行过程中对人民造成了很多额外负担,并遭到保守派旧党的激烈反对,造成了新旧党争。新法最终一度被废除,但一些好的措施最终还是保留了下来,直至宋朝灭亡。

青苗法
在每年二月、五月青黄不接时,由官府给农民贷款、贷粮,每半年取利息二分或三分,分别随夏秋两税归还。
作用:大大增加了政府收入;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
局限:强制农民借贷;利息偏高,农民负担依然沉重。

募役法(又称免役法)
将原来按户轮流服差役,改为由官府雇人承担,不愿服差役的民户则按贫富等级交纳一定数量的钱,称为免役钱。官僚地主也不例外。

方田均税法
下令全国清丈土地,核实土地所有者,并将土地按土质的好坏为五等,作为征收田赋的依据。

农田水利法
鼓励垦荒,兴修水利,费用由当地住户按贫富等级高下出资兴修水利,也可向州县政府贷款。

市易法
在东京设置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
作用:限制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也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均输法
内容:掌握东南六路生产情况和政府与宫廷的需要情况,按照“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原则,统一收购和运输。

保甲法
将乡村民户加以编制,十家为一保,民户家有两丁以上抽一丁为保丁,农闲时集中,接受军事训练。

保马法
内容:将原来由政府的牧马监养马改为由保甲民户养马。保甲户自愿养马,可由政府给以监马或者给钱自行购买,并可以免除部分赋税。
作用:马匹的质量和数量提高;政府节省了大量养马费用。

王安石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为目的,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的社会变革运动。变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充实了政府财政,提高了国防力量,对封建地主阶级和大商人非法渔利也进行了打击和限制。

但是,变法在推行过程中,由于部分举措的不合时宜和实际执行中的不良运作,也造成了百姓利益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如保马法和青苗法),加之新法触动了大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所以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

中国历史第41讲 北宋(1)

本课程录像回放

北宋(960—1127年)是中国历史上继五代十国之后的朝代,传九位皇帝,享国167年。显德七年(960年),后周诸将发动陈桥兵变,拥立赵匡胤(yìn)为帝,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开封府(河南开封)。后通过杯酒释兵权,将兵权与财政权集中于中央,避免了中晚唐藩镇割据的乱象。但也导致宋朝与辽国、西夏、金国的战争中失利。靖康元年(1126年)发生靖康之难,次年被金国灭亡。

陈桥兵变

陈桥兵变,是赵匡胤(yìn)发动的取代后周,建立宋朝的兵变事件。959年,周世宗柴荣驾崩,七岁的周恭帝柴宗训即位。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与禁军高级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掌握了军权。

960年正月初一,传闻契丹联合北汉南下攻周,宰相范质等未辨真伪,急遣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御敌。周军行至陈桥驿,赵匡胤和赵普等密谋策划,发动兵变,众将以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皇帝。随后,赵匡胤率军回师开封,京城守将石守信、王审琦开城迎接赵匡胤入城,胁迫周恭帝禅位。赵匡胤即位后,改国号为“宋”,仍定都开封。石守信、高怀德、张令铎、王审锜、张光翰、赵彦徽皆得授节度使位号。

杯酒释兵权

杯酒释兵权是指发生在北宋乾德年间,宋太祖赵匡胤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避免下属将领也被迫“黄袍加身”,起兵篡夺新生政权,通过酒宴方式,威胁利诱,要求高级将领交出兵权的历史事件。

后来,“杯酒释兵权”演变为一个成语,引申为轻而易举解除将领兵权。

北宋开国

在当时,除了刚建立起来的宋朝之外,还同时存在着后蜀、南汉、南唐、吴越、北汉等割据势力。 于是自宋朝建国伊始,赵匡胤便开始了统一全国的进程。北宋先后消灭南平(荆南)、后蜀、南汉三国,又于开宝八年(975)击败了势力较为强大的南唐。此后,吴越与福建、漳泉等地的地方势力纷纷“纳土”于宋朝,后灭北汉基本统一全国,使纷乱的时局逐渐结束。

李煜和虞美人

李煜(yù)是南唐后主,开宝九年(976年)正月,宋太祖灭南唐,李煜(yù)被俘送到京城汴梁,3年后被毒死。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是李煜在被毒死前夕所作的词,堪称绝命词。

烛影斧声

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十月,太祖赵匡胤大病,招晋王赵光义议事,左右不得闻。席间有人看见宫内烛影摇动,仿佛赵光义离座退避,又过片刻,听到斧子戳地击物的声音。当夜,太祖驾崩,宋皇后让王继恩去叫秦王赵德芳来。但在这时,王继恩忽然叫道“晋王来了!”后来晋王光义继位,史称太宗,改元太平兴国。

高梁河之战

宋太平兴国四年(辽保宁十一年,979),宋军为夺取幽州(今北京),在高梁河(今北京西直门外)被辽军击败的一次作战。

宋太宗为夺回五代时后晋石敬瑭,割给契丹的燕云十六州(北京至山西大同等地区),于太平兴国四年五月平北汉后,未经休整和准备,即转兵攻辽,企图乘其不备,一举夺取幽州。辽景宗耶律贤得知幽州被困,急令精骑增援。辽军反击,宋军三面受敌,顿时大乱,全线溃退,仅死者万余人,宋太宗乘驴车逃走。辽军追至涿州(河北涿县)为止。

中国历史第40讲 五代十国

本课程录像回放

五代十国(907年—97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五代是指907年唐朝灭亡后依次更替的位于中原地区的五个政权,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与后周。而在唐末、五代及宋初,中原地区之外存在过许多割据政权,其中前蜀、后蜀、南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等十余个割据政权被后世史学家统称十国。

公元907年,唐朝灭亡后,朱温在中原地区建立后梁,五代十国开始。 960年,后周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篡后周建立北宋,五代结束。

后梁建立

后梁(907~923年),即梁朝,五代十国之一,是五代的第一个朝代。907年,梁王朱温篡唐称帝,国号大梁,建都开封(今河南省开封市),史称后梁,唐朝正式灭亡,中国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梁王朝自梁太祖朱温开国之前就长期与后唐前身即河东的晋国争霸直至亡国,共历三帝,前后17年。

梁晋对峙

朱温 ,建立后梁,终结了唐朝二百八十九年的统治; 李克用 ,以河东为基业,为他的儿子李存勖最终灭亡后梁、建立后唐、统一中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作为唐朝末年,天下数一数二的强藩,李克用和朱温之间上演了中原逐鹿和争霸。

唐末黄巢之乱,李克用率军南下,追剿黄巢,回师途中,路过汴州。朱温接待了李克用,趁李克用不备,派兵暗杀李克用,但是,李克用在仆人的帮助下逃走了。自此之后,两人互相攻伐不断,几十年间,后梁与后唐(晋)发生了大小百余场战斗,尽潞州一城就易主十余次。形势最悬殊时,朱温四路派兵围困太原,最终没能打下,终于撤兵。不过,大部分时期朱温和李克用的势力都旗鼓相当,局部战斗互有胜负。

李克用死时,留给儿子李存勖(xù)三支箭,象征三个要杀死的仇人。一个是背叛自己的部将刘仁恭,一个是背盟弃约的耶律阿保机,还有一个就是一生之敌朱温。李存勖灭掉后梁的过程也很戏剧化,当时后梁还有很多精兵驻扎在前线,而李存勖派李嗣源(后来的唐明宗)率军直入汴梁,导致朱温的儿子后梁末帝朱友贞自杀。后梁灭亡。

后唐

923年,晋王李存勖(xù)称帝,国号仍然是十几年前的唐,史称后唐。同年唐军攻克开封,朱温之子朱友贞自杀,后梁灭亡。李存勖之父李克用,割据河东,封为晋王。现在李存勖建立唐国,意思是作为李姓,延续唐朝国脉。

后唐有比较开明的皇帝唐明宗李嗣源实施了不少利国利民的政策,使社会出现小康的局面。但他的后继者却被他的女婿石敬瑭以燕云十六州为代价向北方的契丹人借兵所灭。后唐立国十四年。

后晋

唐废帝李从珂之姐夫石敬瑭谋反,为了胜利,石敬瑭向北方契丹求援,将包括北京在内的燕云十六州许诺给契丹,而且每年进贡大批财物,最无节操的是,以儿国自称,称契丹为父国。936年,石敬瑭引契丹兵攻入洛阳,五代十国中后唐灭亡。辽太宗耶律德光封石敬瑭为大晋皇帝,国号大晋,史称后晋。

石敬瑭认比他年纪小的契丹帝为父,被契丹帝册封为大晋皇帝,定都开封。但源源不绝的财富却流入契丹人的国库,以至石敬瑭的养子石重贵不甘如此,以向契丹称”孙”不称臣的借口,企图改变对契丹的依付关系。但契丹人用挥兵南下灭后晋。后晋立国十一年。

后汉

后晋灭,但辽政权无力在中原立足,撤回北方。948年,后晋的将领刘知远在各地军民支持下,逐渐收复契丹所占领土,将后晋的领土统一,建立汉国,史称后汉。951年,仅仅3年后,后汉大将郭威在澶州兵变,引大军返回开封,废刘知远之子,自己称帝,建立周国。后汉立国仅仅四年。

沙陀人

唐代突厥族别部。又作沙陀突厥。唐朝初年﹐散居在今新疆准噶尔盆地东南﹑天山山脉东部一带。

黄巢之乱,唐朝用沙陀人李克用镇压黄巢起义。923年﹐李克用之子李存勖灭后梁﹐建后唐。以后建立后晋的石敬瑭和后汉的刘知远也都是沙陀人。

后周

郭威和他的养子柴荣后周是五代中的明君,在他们的经营下,后周渐强,并逐步统一中国。但柴荣的继承者是七岁的小孩,无力掌管天下,终大将赵匡胤在陈桥被手下黄袍加身,代周立宋。后来宋王朝在赵匡胤的经营下统一中国,结束五代时的大分裂。后周立国短短9年。

十国

902年,杨行密建立吴国,937年,徐知诰废杨溥自立,国号唐,建都金陵,史称”南唐”。到后主李煜时,为北宋所灭。

王建,894年在成都称帝,国号蜀,史称”前蜀”。925年,后唐庄宗派孟知祥(李克用侄女婿)领兵灭前蜀。934年,他在成都称帝,国号蜀,史称”后蜀”。965年为北宋所灭。

907年,钱镠建立吴越国,都于杭州,拥有两浙之地。这一地区战争很少,生产发达,经济繁荣。978年降北宋。

唐末,马殷割据湖南。907年,建立楚国。963年为北宋所灭。

893年,王审知建立闽国。945年被南唐攻灭。

917年刘隐称帝,国号汉,建都广州,史称”南汉”。971年为北宋所灭。

907年,高季兴为荆南节度使。924年,后唐庄宗封他为南平王,都于江陵,仅有荆州一地,是十国中最弱小的一国。963年亡于北宋。

北汉为后汉高祖弟刘崇所建。951年,郭威代汉。刘崇据河东之地,在太原称帝,仍以汉为国号,史称”北汉”。979年亡于北宋。

中国历史第39讲 唐朝(4)

本课程录像回放

唐宣宗之后,唐懿宗与唐僖宗是著名的无能昏君,使唐朝走了下坡路。唐朝后期,战争不断,经济政治衰退,唐宣宗大中十三年(859年),最终爆发民变,唐朝经济重地的江南地区经过黄巢之乱打击,唐朝统治已名存实亡。

黄巢之乱

黄巢之乱,是唐僖宗时由私盐商人黄巢为首的民变,是唐末民变中,历时最久,遍及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次,祸延唐朝关中地区,时间长达十年,造成的死亡人数难以估计,导致唐末国力大衰,加速唐朝灭亡,因为长安残破及被朱温所毁,导致之后的政治中心东移至开封。

公元873年,唐懿宗死,僖宗立,政治黑暗,财政亏空,黄河中下游遭受旱灾,严重欠收,灾民只好野菜、树皮充饥,民不聊生。公元874年,盐贩首领王仙芝聚集几千农民在河南长垣起义,得到贫苦农民的响应,不久盐贩黄巢也起兵响应。黄巢和王仙芝两支起义部队会合以后,转战山东、河南,声势浩大。

因官军在中原势力较强,黄巢选择带兵南下,经浙江、福建,经过一年的长征,占领广州。时逢岭南瘟疫,黄巢再度带领起义军北上,并势如破竹,横扫江南。公元880年,黄巢带领六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开进潼关。官军心惊胆战,不敢抵抗,烧掉营寨四下逃命。攻下潼关后,唐王朝惊慌失措,唐僖宗逃往成都。当天下午黄巢在将士们的簇拥下在长安大明宫即位称皇帝,国号“大齐”。

经过七年的斗争,起义终于获得了胜利。但黄巢起义军由于是流动作战,曾经占领的地方很多都没留守军防守,虽然起义军进了长安,但在四周还有很多唐军势力,所以没过多久,唐王朝就调集各路兵马向长安进发。

黄巢派大将朱温驻守同州,不料朱温却投降了唐军。在雁门节度使李克用的带领下,唐军包围了长安,起义军的粮食供应被切断,所以不久就大败,只能撤出长安。在退到河南的时候,又遭到了朱温、李克用的围攻。公元884年,黄巢攻打陈州失败,其外甥林言看到大势已去,趁机杀了黄巢。

唐末军阀

朱温

朱温原来是跟随黄巢造反的大将,在黄巢攻占长安后被重用。乾符二年(875年),参加王仙芝、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先后攻陷洛阳、长安等地,大大动摇了唐王朝的统治地位。中和二年(882年),归附唐军,与李克用等联合镇压黄巢军。因镇压黄巢军有功,被唐僖宗赐名“全忠”,拜汴州刺史出宣武军节度使,继而又进封梁王。

他以河南为中心,极力扩大势力,逐渐成了唐末最大的割据势力。经过二十余年的一系列争夺,朱温先后兼并了河南境内的蔡州节度使秦宗权,山东境内的三位节度使时溥、朱瑄,朱瑾,打败了河东的李克用,成为了北方最大的军阀。后来朱温通过禅让的形式夺取了唐哀帝的帝位,代唐称帝,建国号梁,史称“后梁”。

李克用

李克用,本姓朱邪(又作朱耶),被唐朝皇帝赐姓李氏,沙陀族。唐末至五代初年军阀。

李克用骁勇善骑射,15岁即从军。唐僖宗中和元年(881年),李克用率沙陀军南下镇压黄巢。中和二年(882年)李克用二次受敕勤王。中和三年(883年),黄巢退出长安,由于李克用在长安收复战中功劳最大,因此被命为河东节度使。中和四年(884年),李克用再自河东南下大败齐军,最终使得黄巢自杀。其后数年,李克用持续与朱温争战,相互间成为争夺天下的最大对手。此后李克用长期割据河东,与占据汴州的朱温对峙。李克用的儿子李存勖在此基础建立后唐。

秦宗权

秦宗权早年不过是一个手下只有不到一万士兵的小将领,当时国内时局混乱,秦宗权就趁机占领了蔡州。公元883年,黄巢率领起义军打到了秦宗权的地界,自信的秦宗权主动派兵迎战,却被黄巢的起义军打的落花流水。秦宗权见战况不妙,就主动投降,顺利成为黄巢麾下一员。原本以为可以靠着大靠山,秦宗权万万没有想到,距离自己投降还不到一年,黄巢就战死在了狼虎谷。

公元885年,秦宗权就在自己发家的地方蔡州正式建立了政权,国号大齐,过上了土皇帝的生活。秦宗权以黄巢正统的名义,陆续召集了黄巢旧部,继续向着中原进发。征战时,他实行”三光”政策,所到之处何止生灵涂炭,寸草不生,但是这样的征战政策势必会带来许多的问题,最大的问题就是粮草供应,没有百姓在后方生产粮食,军队就寸步难行。可秦宗权到底不是一般人,既然没有粮食,于是他下令杀光当地的平民百姓,将他们的肉作为军粮。

残暴的政权注定是无法长久的,更何况秦宗权的统治之下根本没有人民和基本的生产,难以支撑”国家”的运转,他自己也只是以带兵杀人为乐,并不懂用兵之道。公元888年,当时仍是唐朝军队将领的朱温围攻蔡州,不出半年便打败了秦宗权的军队。秦宗权被俘获并被斩首。

其它军阀

王建割据四川,后建立前蜀。

杨行密割据安徽,后建立吴国。

钱鏐割据浙江,后建立吴越国。

王审知割据福建,后建立闽国。

马殷割据湖南,后建立楚国。

刘隐割据岭南,后建立南汉。

唐朝灭亡

唐昭宗天复元年(901年),朱温率军进入关中,控制了唐王朝的中央政权。天祐元年(公元904年),朱温挟持唐昭宗迁都洛阳,之后不久将唐昭宗杀害。天祐二年(公元905年),朱全忠大肆贬逐朝官,并将三十余位朝臣杀死于白马驿,投尸于河,史称白马驿之祸。天祐四年(公元907年),朱全忠逼唐哀帝李柷禅位,改国号梁,是为梁太祖,改元开平,定都于开封。唐朝灭亡,立国共290年。至此李唐王朝对中国的统治宣告结束,中国从此进入了另一个分裂时期——五代十国。

中国历史第38讲 唐朝(3)

本课程录像回放

长达八年时间的安史之乱使得唐朝元气大伤,从此由盛转衰。此后,中央的权力大大削弱,节度使的权势越来越大。此时均田制已经逐步瓦解,土地兼并现象日趋严重。安史之乱战后人丁锐减,土地大量荒芜,藩镇割据的现象形成。

安史之乱的平定

太子李亨于公元756年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市区)为朔方诸将所推而自行登基。遥奉玄宗为太上皇,改元至德,是为唐肃宗。郭子仪,李光弼二人奉诏讨伐叛军。次年郭子仪联合李光弼分兵进军河北,会师常山(河北正定),击败安禄山部将史思明,收复河北一带。

睢阳之战

至德二载( 757年),安禄山死后,其子安庆绪派部将尹子琦率精锐兵力,共十几万人,进攻睢阳。县令张巡斗智斗勇,凭借高超的战术手段,以约7000士兵战胜约18万的叛军。睢阳之战,睢阳坚守10月之久,在此其间朝廷不断地得到江淮财赋的接济,已完成了恢复、准备到反攻的过程。

同年九月,郭子仪率唐军及回纥、西域兵攻克长安,十月收复洛阳,安庆绪退至邺城(今河北临漳境内)。757年初,安禄山在洛阳为其子安庆绪所杀,叛将史思明屯驻范阳,不听调遣。史思明降唐,后发现唐政府欲夺其军权,复叛。乾元二年(759年),史思明在邺城一带打败唐军,又杀安庆绪,回范阳,自立为大燕皇帝,后率兵再陷洛阳。上元二年(761年),史思明在邙山大败李光弼,并乘胜向长安进犯,途中被其子史朝义所杀。史朝义在洛阳称帝。宝应元年(762年),代宗调集各路兵马,并再借回纥军队,夺回洛阳。宝应二年(763年),叛军将领田承嗣、李怀仙等降唐,史朝义被李怀仙追击,走投无路,自缢于森林,历时8年的安史之乱,就此结束。

藩镇割据

安史之乱成为唐朝历史上的转折点。藩镇割据、外族入侵、宦官专权与牛李党争等蜂拥而至,成为唐朝的内忧外患。唐室为了尽快结束战事,将安史降将就地封为节度使以安抚之。为了提防降将复叛,又遍地安置节度使。由于节度使兼管地方军事、政治和经济,全国各地几乎处于半独立的状态。战后关东人丁锐减,土地大量荒芜,河北之地逐渐胡化,人民好武轻文,与诗赋取士的关中之地相比,形成截然不同的文化区。由于边防军调回平乱,外族纷纷入侵。吐蕃占领陇西、攻入关中,长安一度沦陷。回纥的勒索也消耗国力。宦官专权,李辅国、程元振拥立唐代宗为帝,是唐朝第一个受宦官拥立的皇帝。

元和中兴

唐朝有吐蕃、回纥、南诏等外患,内有宦官掌权、禁军兵权甚至皇帝的拥立都由宦官决定,节度使对地方有甚至独立于中央的管理权,成为唐朝的内忧外患之一。

唐德宗死后,经过了唐顺宗的过渡阶段,然后由永贞内禅而受宦官支持的唐宪宗登基,其即位后,经常阅读典籍实录,每读到贞观、开元等文献,他都仰慕不已。唐宪宗以祖上圣明之君为榜样,总结历史经验,注重发挥群臣的作用,敢于任用能臣贤臣为宰相,李纯在延英殿与宰相议事,很晚才退朝。唐宪宗在位15年间,政绩较多,在政治上有所改革,勤勉政事,从而取得了元和年间削藩的成果,并重振中央政府的威望,成就了唐朝的中兴气象,唐朝获得再次统一。

牛李党争

牛李党争,通常是指唐代统治后期的九世纪前半期以牛僧孺为领袖的牛党与李德裕为领袖的李党之间的争斗。斗争从唐宪宗时期开始,到唐宣宗时期才结束,持续时间将近40年,唐武宗时,李党达到鼎盛,牛党纷纷被罢免;唐宣宗的前期,李党纷纷被贬谪到地方为官。最终以牛党苟延残喘、李党离开中央而结束。

甘露之变

公元835年(唐太和九年),27岁的唐文宗不甘为宦官控制,和李训、郑注策划诛杀宦官,以夺回皇帝丧失的权力。11月21日,唐文宗以观露为名,将宦官头目仇士良骗至禁卫军的后院欲斩杀,被仇士良发觉,双方激烈战斗,结果李训等朝廷重要官员被宦官杀死,其家人也受到牵连而灭门,在这次事变后受株连被杀的一千多人。史称“甘露之变”。

会昌中兴

唐文宗死后,唐武宗在宦官仇士良的拥立下,经过派系斗争继位,改元会昌。唐武宗重用李党首领李德裕,削减仇士良的权力。唐武宗执政期间,中书省的职能作用发挥较好,因而宦官的势力相对被削弱了。唐武宗对外击溃回鹘乌介可汗及其部众,对内平定泽潞镇叛乱。在位时期藩镇降服。唐武宗一连串振兴朝廷的政绩,史称会昌中兴。

大中之治

唐武宗死后,宦官选择李忱继承皇位,想继续保持朝政。未即位前的唐宣宗表面上是容易被宦官利用的无能之人,即位以后励精图治,对内贬谪李德裕,结束牛李党争;抑制宦官势力过度膨胀;打击不法权贵外戚。在位期间宣宗勤俭治国,体恤百姓,减少赋税,注重选拔人才。在对外问题上,李忱不断击败吐蕃、回鹘、党项、奚人,收复安史之乱后被吐蕃占领的大片失地,使唐朝国势有所起色,百姓日渐富裕,使本已衰败的朝政呈现出“中兴”的小康局面。因此,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称之为“大中之治”。直至唐朝灭亡,百姓仍思咏不已,称李忱为“小太宗”。

中国历史第37讲 唐朝(2)

本课程录像回放

唐朝从唐高宗继位的永徽时代到安史之乱爆发前这一时期。唐朝在经历唐太宗贞观之治后,国力日渐兴盛。在唐玄宗时达到鼎盛,后因安史之乱而衰落。这一时期政治开明,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政治开明,文化发达,对外交流频繁,社会充满自信,不仅是唐朝的高峰,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期。

武则天

武则天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才人,唐高宗李治的皇后。太宗称其为“媚娘”。她在协助高宗处理军国大事,佐持朝政三十年后,在67岁时登上帝位,自称圣神皇帝,改国号为周,成为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唯一女皇。从她参与朝政,自称皇帝,到退位,前后执政近半个世纪。

武则天篡唐建立武周王朝。在武则天晚年病根深重,在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正月,太子李显和宰相张柬之等人在玄武门发动政变,逼迫武周女皇武则天退位。从此,大唐江山重新回到李唐皇室手中。

开元盛世

唐睿宗李旦复位后,其妹太平公主与太子李隆基发生权力之争。延和元年(712年),唐睿宗让位于李隆基,是为唐玄宗。次年,唐玄宗将太平公主赐死,党羽或杀或逐,结束了朝廷内斗。

唐玄宗登基以后,政治上,改革机构对吏治进行了整治,提高官僚机构的办事效率,重用贤臣,修订律法。经济上,唐玄宗制订经济改革措施:打击豪门士族,解放劳动力,增加政府财政收人,减轻人民负担;打击佛教势力,大力发展农业。军事上唐玄宗对兵制进行改革,在边境地区大力发展屯田,扩张疆域,唐朝在东北设置了靺鞨都督府、黑水都督府、渤海都督府等,中国历史上首次将东北三省全境纳入中国版图。

开元年间,经过唐玄宗的励精图治,唐朝国力达到鼎盛,在各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国力空前强盛,社会经济空前繁荣,人口大幅度增长,天宝年间唐朝人口达到8000万人。商业十分发达,国内交通四通八达,城市繁华,对外贸易十分活跃,波斯、大食商人纷至沓来,长安、洛阳、广州等大都市各种肤色、不同语言的商贾云集。

开元年间唐朝进入全盛时期,中国封建社会达到顶峰阶段。因当时年号为“开元”,史称“开元盛世”。

杨贵妃

杨玉环(719年—756年),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嫁给寿王李瑁为妃,后奉命出家为女道士,唐玄宗下诏让杨玉环还俗,并接入宫中,正式册封为贵妃。

天宝十五载(756年),安禄山发动叛乱后,跟随唐玄宗李隆基流亡蜀中,途经马嵬驿,士兵哗变,含恨赐死。

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755年)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

藩镇崛起

随着唐太宗、唐高宗等在位期间屡次开疆拓土,先后平定辽东、东、西突厥、吐谷浑等地区,使唐朝成为一个国境极为辽阔的国家。同时,为了加强中央对边疆的控制、巩固边防和统理异族,唐玄宗于开元十年便于边地设十个兵镇,由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管理。

此等每以数州为一镇的节度使不单管理军事,而且兼管辖区内的行政、财政、人民户口、土地等大权,这就使得节度使因而雄踞一方,尾大不掉,成为唐皇室隐忧。

起因

开元之治晚期,承平日久,国家无事,唐玄宗逐渐丧失了向上求治的精神,政治愈加腐败。唐玄宗更耽于享乐,宠幸杨贵妃。他又把国政先后交由李林甫、杨国忠把持。李林甫是口蜜腹剑的宰相,任内凭着玄宗的信任专权用事达十九年,杜绝言路,排斥忠良。杨国忠因杨贵妃得到宠幸而继李林甫出任宰相,只知搜刮民财,以致朝政腐败,让安禄山有机可乘。

安禄山兼三大兵镇独掌大军,其中精锐唐朝正规军已达到15万,拥兵边陲,其手下骁勇善战,甚获玄宗宠信,引来宰相杨国忠忌恨。两人因而交恶,而唐玄宗又对此不加干预。安禄山久怀异志,加上手握重兵,意图以讨之名举兵叛唐。

口蜜腹剑

嘴上说的很甜美,心里却怀着害人的主意。形容两面派的狡猾阴险。

安禄山起兵

唐朝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发动属下唐兵以及同罗、奚、契丹、室韦共15万人,号称20万,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当时海内承平日久,百姓以及几代人没有见过战争了,听说范阳兵起,远近都震惊。河北都是安禄山统辖范围内的,叛军所经过的州县,都望风瓦解,叛军很快就控制了河北。

唐朝的精锐边军大多还没有赶回,高仙芝、封常清临时在长安、洛阳募兵,得到的是市井子弟,缺乏战斗经验,而且还没有经过训练。安禄山于同年十二月十二日就攻入洛阳。

长安失陷

唐玄宗在洛阳失守之后,听信谗言,杀大将封常清、高仙芝,起用病废在家的陇右节度使哥舒翰为兵马副元帅,令其率军20万,镇守潼关。潼关地形险要,易守难攻。哥舒翰进驻潼关后,立即加固城防,深沟高垒,闭关固守。玄宗轻信谗言,便连续派遣中使催哥舒翰出战。哥舒翰被迫出战,最后中伏大败,潼关失守,唐玄宗逃出长安。

马嵬兵变

唐玄宗逃离长安,到了马嵬坡(今陕西兴平西北23里)。途中士兵饥疲,六军不发,龙武大将军陈玄礼率兵请求杀杨国忠父子和杨贵妃。杨国忠已经被士兵乱刀砍死,玄宗本欲赦免杨贵妃,但士兵继续喧哗,高力士苦劝之下,于是玄宗缢死杨贵妃。

后兵分二路,玄宗入蜀,太子李亨在灵州(今宁夏灵武)自行登基,是为唐肃宗。

平定叛乱

唐朝大将郭子仪、李光弼率部出击河北,屡战屡胜,击败安禄山部将史思明,收复河北一带。

唐朝各路军队纷纷到达灵武,回纥等少数民族也派兵增援,形势开始有利于唐朝。而叛军那面却内乱不断。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杀了安禄山,史思明杀死了安庆绪,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又杀死了史思明。但因为叛军实力强大,唐军和叛军的战争一共持续了7 年时间,最后唐朝靠回纥骑兵的帮助才平定了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对生产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唐朝人口从5000多万人减少到只剩1700万人,唐朝的全盛局面从此一去不复返了,此后唐朝进入藩镇割据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