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第51讲 明朝(3)

本课程录像回放

嘉靖、隆庆、万历三朝。这一时期是”明王朝的一个关键性时期”,尽管在隆庆(1567-1572)和万历初期(1573-1582)曾一度出现过”中兴”使得明王朝的经济较之过往出现空前繁荣的景象,但王朝政治却呈现出另一番景象:皇帝怠政、党派纷争、宦官专权、北虏南倭、女真叛离,一系列的内忧外患共同作用使得明王朝逐渐走向衰落,直至灭亡。

戚继光抗倭

元末明初,一些日本海盗时常骚扰中国沿海地区,威胁沿海人民的生命安全。当时的人们把这些人叫做“倭寇”(wo kou)。到了明朝中期,倭寇与中国海盗勾结在一起走私抢掠,杀人放火,无恶不作,对沿海人民的危害越来越大。朝廷下决心整治海防,命令戚(qi)继光平定倭寇。 

戚继光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公元1556年,年轻的将领戚继光被派到浙江东部沿海地区抗击倭寇。他到了浙江以后,发现明朝军队纪律不严,战斗力不强,于是决定重新招募军队,训练精兵,他很快就召集了一支4千人左右的队伍。戚继光根据沿海地区的特点,精心训练士兵。经过两个月的严格训练,队伍纪律严明,战斗力很强,与敌人作战屡战屡胜,当地的人们亲切地称他们为“戚家军”。1561年倭寇假装侵犯奉化、宁海,实际想进攻台州。戚继光识破了倭寇的诡计,在台州打败了倭寇。戚继光在台州先后九战九捷,消灭了浙东的倭寇。以后,倭寇到哪里,戚继光就打到哪里,打得倭寇落花流水。经过近10年的艰苦作战,到1565年,倭寇基本上被赶出了东南沿海。  

隆庆和议

隆庆和议是明朝隆庆年间,在内阁大臣高拱、张居正等人的筹划下,明朝与蒙古达成了对俺答汗的封王、通贡和互市的协议。在明朝中央内阁官大臣的张居正和高拱,加上地方上的宣大总督王崇古及大同巡抚方逢时操作下,成功把握把汉那吉与其祖父、鞑靼首领俺答因家事争执而降明的机会,达成了封贡及互市。明朝封俺答为顺义王,开放十一处边境贸易口岸,使蒙古人能通过贸易获得中国资源。

隆庆和议结束了明朝与蒙古近二百年的敌对状态。明朝又凭借在铲除赵全等汉奸之下,削弱了鞑靼内部的组织力,从此到明朝灭亡为止,明朝与蒙古之间绝少爆发大规模战争。

张居正改革

张居正改革,是在明神宗时期,内阁首辅张居正为挽救明王朝、缓和社会矛盾,在政治、经济、国防等各方面进行的一场变法革新运动。

张居正改革,从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进行整顿,尤重于经济的改革,企图扭转嘉靖、隆庆以来政治腐败、边防松弛和民穷财竭的局面。改革一定程度上强化了中央集权,充实了政府财政,提高了国防力量,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但是,改革却触动了大地主阶级和豪门贵族的根本利益。

一条鞭法

“一条鞭法”是明代嘉靖时期确立的赋税及徭役制度,张居正于万历九年(1581)推广到全国。新法规定: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这样大大简化了税制,方便征收税款。同时使地方官员难于作弊,进而增加财政收入。

万历怠政

张居正死后初期,明神宗尚能保持对朝政的兴趣,在位期间有东林党争、国本之争等重大事件,对外有朝鲜之役与萨尔浒之战。万历一朝成为明朝由盛转衰的转折期。

国本之争主要围绕着皇长子朱常洛与福王朱常洵。明神宗迟迟不立太子,令群臣忧心如焚。直到1601年,朱常洛才被封为太子,朱常洵被封为福王。但是福王迟迟不离京就任藩王。直到梃击案发生,舆论对郑贵妃不利后,福王才离京就藩。明神宗于国本之争对大臣极度不满,自1587年后,就开始连续不上朝作为报复,仅处理一些重要事件。 自1588年后,早朝也经常看不到他,整日在深宫中不理政事。

万历朝鲜战争

1588年,日本太阁丰臣秀吉基本统一日本后,为了平息国内大名对分封不均的不满并为削弱各个大名势力,决定对外发兵,以获取更多的土地。1592年3月,丰臣秀吉共调动军队九个军团共15万人渡海至朝鲜作战。

日军在战争初期处于优势,一个月内攻陷朝鲜王京汉城,驱逐朝鲜国王李昖,朝鲜八道几乎被吞没。明朝集结4万人由宋应昌、李如松统领,奔赴朝鲜和朝鲜联合拒敌。明军数量虽不多但动用的有当时明朝最精锐的辽镇铁骑,以及远从全国各地抽调的精锐部队配合作战,骁勇善战。在平壤与小西行长部队交战,大捷,在碧蹄馆之战后双方开始议和。1595年,战争第一阶段基本结束。

1597年正月,日军14万大军再侵朝鲜。朝鲜二次求援,明朝初次调4万兵力赴朝救援,后续不断增兵,最高至8万(一说11万)。日军在秀吉死后难以为继,遂从朝鲜半岛撤退。

明末三大案

明朝末期宫廷中发生的梃击案、红丸案、移宫案的总称。这三起事件本身并不是很重要,但是却标志着明末纷乱和衰亡的开始,故有“三大案”之称。

梃击案是明朝三大迷案之一。事发时间明万历四十三年五月初四(1615年5月30日)疯汉张差闯入太子宫,持棍乱打太子朱常洛,惊动朝廷。太子之争,举棋不定酿祸端,是报复,还是栽赃,扑朔迷离。最终以张差之死而告终,梃击疑案糊涂了结。

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七月,朱常洛即位,为泰昌元年,郑贵妃为保全自己,取悦新帝,从侍女中挑选了8名能弹会唱的美姬进献给泰昌帝。贪婪酒色的泰昌帝纳8姬后,本已虚弱的身体,决计服用红丸。初服一丸,四肢和暖,思进饮食,再进一丸,于次日凌晨即亡。此药为红色,称“红丸”。

朱常洛登基后宠妃李选侍照顾皇长子朱由校迁入乾清宫。不到一个月后,朱常洛死于红丸案。李氏与太监魏忠贤密谋,欲居乾清宫,企图挟皇长子自重;都给事中杨涟、御史左光斗等,为防其干预朝事,逼迫李选侍移到仁寿宫哕鸾宫。李选侍万般无奈,怀抱所生八公主,仓促离开乾清宫,移居仁寿宫内的哕鸾宫。

留下评论